學習社會主義發展史(三) 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及其世界性貢獻:人類命運共同體


社會主義從來都是在開拓中前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适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和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是适應當今時代發展要求而産生的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

一、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創新與發展,開創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天地新境界

 “共同體”或“聯合體”,是馬克思用來指稱未來共産主義社會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在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馬克思認為,人類共同體的演進經曆了這樣一個曆史過程,即從前資本主義時代的“自然的共同體”,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虛幻的共同體”,再到共産主義社會的“真正的共同體”即“自由人的聯合體”。在《德意志意識形态》和《共産黨宣言》中,馬克思用“聯合體”和“共同體”( 真正的共同體) 來指稱未來的共産主義社會。綜合分析馬克思關于共同體的論述,馬克思主義意義上的真正共同體,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主要特征:一是在真正的共同體條件下,各個個體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每個人的自由是以他人的自由為前提的,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隻有在未來的共産主義社會裡,人的全面發展才會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代替那存在着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産階級的舊社會的,将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裡,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共産主義社會的本質規定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隻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隻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在《資本論》等著作中,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産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同樣作了科學的論述;把能否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衡量資本主義和共産主義的重要标準。這說明,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一直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作為未來社會共産主義社會也就是真正的共同體的重要特征和價值目标,即共産主義社會是一種由個體自然而有機結合起來的社會,是一種既具有高度自由又具有高度共同性的社會。二是馬克思認為,在真正的共同體中,個體與共同體關系的實質,集中體現為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統一。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正是由于存在着特殊利益和普遍利益之間的這種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國家這種與實際的單個利益和全體利益相脫離的獨立形式,同時采取虛幻的共同體形式,而共産主義作為真正的共同體,個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意識,既不是利己主義,也不是利他主義,而是對利己與利他的協調統一和有機融合,是對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的揚棄和超越。也就是馬克思所強調的,“共産主義者既不拿利己主義來反對自我犧牲,也不拿自我犧牲來反對利己主義。”這就是說,在真正的共同體中,消除了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的對立,特殊利益與普遍利益獲得了有機的協調和統一。三是馬克思認為,在共産主義這一真正的共同體中,必然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徹底解決。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設想有一個重要的标準和價值判斷,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的發展就是如此,“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而“共産主義是私有财産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會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複歸,這種複歸是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财富的。……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确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鬥争的真正解決。”

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與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有着深厚的理論淵源和深刻的内在聯系,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1.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堅持共同體個體之間的平等對話協商,提出正确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科學主張

2013323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題為《順應時代前進潮流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演講,指出,和平、發展、合作、共赢成為時代潮流,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幹涉别國内政,維護國際公平正義;主張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各國主權範圍内的事情隻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隻能由各國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來辦。這是處理國際事務的民主原則,國際社會應該共同遵守。20159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作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赢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講話,強調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标。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要構建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系。世界各國一律平等,不能以大壓小、以強淩弱、以富欺貧。主權原則不僅體現在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幹涉,還應該體現在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應當得到維護,體現在各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實踐應當受到尊重。要堅持多邊主義,不搞單邊主義。要奉行雙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以對話解決争端、以協商化解分歧。2017118日,習近平在日内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别會議上發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旨演講,提出共同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偉大進程,要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國家之間要構建對話不對抗、結伴不結盟的夥伴關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關系,要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

2.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堅持共同體個體之間的合作共赢,正确處理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問題

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的演講中,習近平提出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發展成果。每個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的同時,要積極促進其他各國共同發展。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要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各國應該秉承開放精神,推進互幫互助、互惠互利。共同營造人人免于匮乏、獲得發展、享有尊嚴的光明前景。在日内瓦萬國宮發表的主旨演講中,習近平全面闡述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合作共赢,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各國要同舟共濟,而不是以鄰為壑。主要經濟體要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兼顧當前和長遠,着力解決深層次問題。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曆史性機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創新驅動,進一步發展社會生産力、釋放社會創造力。要維護世界貿易組織規則,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推動建設一個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經濟全球化。

3.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堅持公道正義、共建共享,正确處理共同體各個個體面臨的世界安全問題

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演講中,習近平指出,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形形色色的保護主義明顯升溫,地區熱點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幹涉主義有所上升,軍備競争、恐怖主義、網絡安全等傳統安全威脅和非傳統安全威脅相互交織,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安全威脅,合作安全、集體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決問題的正确選擇。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講話中提出,要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要摒棄一切形式的冷戰思維,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新觀念。要充分發揮聯合國及其安理會在止戰維和方面的核心作用,通過和平解決争端和強制性行動雙軌并舉,化幹戈為玉帛。要推動經濟和社會領域的國際合作齊頭并進,統籌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威脅,防戰争禍患于未然。在日内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别會議時,習近平呼籲,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沒有絕對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國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國的動蕩之上,他國的威脅也可能成為本國的挑戰。“單則易折,衆則難摧。”各方應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

4.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堅持不同文明之間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原則,提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系的正确主張

2014327日,習近平在訪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演講中闡明了中國人的文明觀:文明是多彩的,人類文明因多樣才有交流互鑒的價值;文明是平等的,人類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類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鑒的動力。隻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麼“文明沖突”,就可以實現文明和諧。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貢獻,文明之間要對話,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要尊重各種文明,平等相待,互學互鑒,兼收并蓄,推動人類文明實現創造性發展。在日内瓦萬國宮“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别會議上,習近平主張,要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不同曆史和國情,不同民族和習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明沒有高下、優劣之分,隻有特色、地域之别。不同文明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5.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堅持綠色低碳原則,正确處理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上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習近平提出,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态體系。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标,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國際社會應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态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日内瓦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别會議上,習近平強調,要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産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以上五個方面表明,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鑒、綠色低碳,倡導建設一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立足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态發展,從共同體個體之間的關系處理、利益調整和矛盾解決三大層面,做出馬克思主義的時代闡發,深刻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理論的基本原則和價值追求,開創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新境界新天地。

二、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有着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時代表達

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植根于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蘊含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華民族長久以來的政治訴求和社會理想,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人類命運共同體科學構想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天下觀

 “大同”,是中國古人對理想社會的一種憧憬。《禮記》中有一段話被視為經典性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

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

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中還有“以天下為一家”的說法;《晉書·劉弘傳》中有“天下一家,彼此無異”之言,意為天下之人和睦相處,就像一家人一樣。“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社會理想,以穩定社會秩序為前提,照顧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利益,強調底層民衆的生存權利,充滿了政治參與、社會公平、人民和睦相處,以及對社會弱勢群體的扶助等政治主張。應該說,這是一種具有崇高政治理想的社會治理理念,具有積極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習近平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正是吸取了這一理念。2017121日,在中國共産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中,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曆來講求‘天下一家’,主張民胞物與、協和萬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世界各國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分歧矛盾,也免不了産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但世界各國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擁有同一個家園,應該是一家人。世界各國人民應該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張開懷抱,彼此理解,求同存異,共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20161231日,習近平在2017年新年賀詞中向世界人民宣示,“中國人曆來主張‘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國人民不僅希望自己過得好,也希望各國人民過得好。”“我真誠希望,國際社會攜起手來,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把我們這個星球建設得更加和平、更加繁榮。”201848日、2019426日,習近平在會見來華訪問的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時指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複興,為世界謀大同;中國在國際上磊落坦蕩。中國人民不僅要自己過上好日子,還追求天下大同。他強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世界各國人民普遍參與。我們應該凝聚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人民的共識,共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業。”為世界謀大同,表達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理想和追求,寄托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的政治理想、道德情懷和價值信仰。

2.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

 “和為貴”出自《論語》,“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和而不同”同樣出自《論語》,“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就是在堅持自己原則的基礎上對他人采取一種理解、尊重和接納的态度;同——就是同一、同質,無原則地贊同附和他人。“和而不同”,不是對錯誤的人和事無原則的包容,而是堅持自己的正确主張,尊重他人的主觀意願,進而達成和平相處。“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和多樣性,提倡求同存異,在互諒互讓的基礎上尋求和諧統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基本的核心思想,它貫穿于中華民族整個曆史發展的全過程,成為中國古代社會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乃至民族、國家之間)關系,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準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以和為貴”“和而不同”這一基本哲學精神。2014515日,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曆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着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以和為貴,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國代代相傳,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現在中國人的行為上。2014628日,習近平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之所以在亞洲誕生,是因為它傳承了亞洲人民崇尚和平的思想傳統。中華民族曆來崇尚“和為貴”“和而不同”“協和萬邦”“兼愛非攻”等理念。2014328日,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中說,中華民族是愛好和平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曆史的中華文明,始終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中國自古就提出了“國雖大,好戰必亡”的箴言。“以和為貴”“和而不同”“化幹戈為玉帛”“國泰民安”“睦鄰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傳。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對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的文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習近平2014628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還指出,“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

相悖。”我們要尊重文明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和平共處、和諧共生,不能唯我獨尊、貶低其他文明和民族。20159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主張,文明相處需要和而不同的精神。隻有在多樣中相互尊重、彼此借鑒、和諧共存,這個世界才能豐富多彩、欣欣向榮。“以和為貴,和而不同”正是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實行互利共赢對外開放戰略,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觀念和文化精神。

3.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下為公,萬國鹹甯”的公平觀

《禮記》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呂氏春秋》也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

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對此,朱熹的解釋是,“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也。”“萬國鹹甯”出自《易傳·乾》,《說文解字》對于“國”的釋義是:國,邦也。萬國,即萬邦,含萬方之義。意為萬方都得以安甯,有天下太平之義。“天下為公”“萬國鹹甯”,是中國古代人秉持的重要政治理念。習近平201395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八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的發言中指出,各國要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真正認清“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連帶效應,在競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别國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兼顧别國發展。讓每個國家發展都能同其他國家增長形成聯動效應,相互帶來正面而非負面的外溢效應。20159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合國的崇高目标。目标遠未完成,我們仍須努力。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赢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2018410日在博鳌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我們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走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不搞唯我獨尊、你輸我赢的零和遊戲,不搞以鄰為壑、恃強淩弱的強權霸道,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實現持久和平。”“國際社會是一個地球村,不應搞零和博弈。世界命運應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由各國共同分享。中方願同世界各國一道,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對當前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霸淩行徑逆流而動,擾亂全球治理,威脅世界和平穩定。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創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赢的亞洲安全之路。中國人追求天下為公的理想和目标,是期望能夠化天下為一家,實現“萬國鹹甯”,整個世界成為一個人類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4.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以義為先,義利并舉”的義利觀

義利觀是一種經濟倫理思想,也是一種政治倫理思想。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正确的義利觀占有重要地位,是人們所推崇的做人處世的根本标準。儒家經典《中庸》中對義的解釋是:義者,宜也。所謂義,是“事之所宜”,就是做事要适宜,待人要公正;所謂利,“人之用曰利”。孔子認為,義是最可貴的,是做人的根本,強調“君子義以為上”,“君子義以為質”。孔子曾經說過:“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要“見利思義”“見得思義”,強調“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等。孟子也曾說,不義之利不苟得,“非其義者,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甚至聲稱可以舍生取義:“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荀子則主張“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先義而後利者榮,先利而後義者辱。”儒家思想中的義利觀,在承認義利統一的同時,更強調先義後利,更注重取義。墨子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認為“利”與“義”是統一的,就像愛是相互的一樣。綜合儒、墨等學派這方面的思想,其核心内容無外乎“以義為先”“義利并舉”“義”“利”統一。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這一義利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成為一種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20159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全面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思想内涵時就明确指出:“我們要在國際和區域層面建設全球夥伴關系,走出一條‘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大國之間相處,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國與小國相處,要平等相待,踐行正确義利觀,義利相兼,義重于利。” 2017926日,習近平在國際刑警組織第八十六屆全體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強調,要堅持互利共赢,實現平衡普惠。“隻有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隻有義利平衡才能義利共赢。要樹立正确義利觀,大國要在安全和發展上給予不發達國家和地區更大支持。隻有這樣,人類文明發展成果才能更好實現平衡共享,國際執法合作才能更多惠及每個國家,普遍安全的夢想才能早日成為現實。” 2019326日,習近平在中法全球治理論壇閉幕式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堅持正确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兼顧,構建命運與共的全球夥伴關系。要加強不同文明交流對話,加深相互理解和彼此認同,讓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互信互敬。要相互信任,并肩前行。“以義為先,義利并舉”的義利觀,不是從自身或個别國家的利益出發,而是從整個世界的利益出發想問題、辦事情。在政治上秉持公道正義,堅持平等相待;在經濟上堅持互利共赢、共同發展。做到義利兼顧,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樹道義。成為中國人處理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活動的重要行為準則,成為在國際上主持公平正義的一面精神旗幟。

5.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自然觀

 “天人合一”這一概念是由北宋哲學家張載第一次明确提出的,時代較晚。但天人關系,卻一直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命題,諸子百家對此都有自己的探求和理解。關于天人關系,古人認為,一切人文演進,都是順應天道而來的。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如莊子就認為:“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既然天人一體,人和天相通相感,所以,人要像萬物一樣,以效法天地作為依歸,無論為人還是處事,都要順應天地運化,符合自然規律,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一詞出自老子。在老子哲學中,“道”是産生“萬物”的根源,是萬物得以存續的基礎和條件;“自然”,不是指作為“客體”的自然本身(如自然界),而是指萬物“存在的方式”和“運行狀态”,是“萬物”的自然屬性和演化規律。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就是道效法或遵循萬物的自然屬性、運行規則和演化規律,順應自然發展的欲求。而天、地、人、道之間的關系則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的這一思想觀點,深刻闡明了天、地、人乃至整個宇宙的内在關系和統一性。可以說,“天人合一”與“道法自然”,代表了中國人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與追求,蘊含着中國人對于世界的認識論和方法論。2014924日,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讨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中,就特别強調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觀點。他說,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着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比如,關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2015928日,習近平在第七十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時的講話中專門提出,“我們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态體系。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淩駕于自然之上。我們要解決好工業文明帶來的矛盾,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标,實現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建設生态文明關乎人類未來。國際社會應該攜手同行,共謀全球生态文明建設之路,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堅持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之路。”2017118日,習近平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的演講中呼籲,國際社會要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應該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尋求永續發展之路;要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産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在國内外許多不同場合,習近平一直在申明這樣的觀點,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态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

從以上五個方面可以看出,習近平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與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淵源和内生性關系。中華傳統文化精神賦予人類命運共體這一科學構想以特有的文化親和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是中國文化的世界貢獻。

三、習近平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為解決當今時代全球治理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态》中所闡明的那樣,“共産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确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适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産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産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美好的目标、是一種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是一種具有曆史長過程的現實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建共享,成為解決全球治理難題的中國方案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契合世界人民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要進步的願望和時代要求。從2012年中共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提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識,到20133月習近平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演講,第一次向世界傳遞對人類文明走向的中國判斷: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彙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再到20159月,在聯合國成立70 周年峰會上,習近平全面論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要内涵: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諒的夥伴關系,營造公道正義、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謀求開放創新、包容互惠的發展前景,促進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态體系;再到20171月,在聯合國日内瓦總部,習近平在萬國宮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别會議上闡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赢,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回答了當今時代國際政治、經濟、文化、生态、發展等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為消除世界範圍内新的不平等和矛盾,為破解當前世界面臨的世紀性難題,為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提供了正确的路徑選擇,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正在深刻改變着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态發展格局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有這樣一句名言,“哲學家們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方案,更是中國行動。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推動建立親誠惠容的周邊關系,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進程,中國作為倡導者和重要推動者,堅持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堅定不移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為人類持久和平、發展繁榮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發揮了導夫先路的重要作用,實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行動。

一是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統籌國内國外兩個大局,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擴大對外開放,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改善國際化營商環境。适應經濟全球化新趨勢的客觀要求,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争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台,發揮自由貿易區對貿易投資的促進作用,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統籌國内國際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内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創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推進更高起點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層次的對外開放,同“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互配合,完善中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加大放寬外商投資準入,推進國内高水平高标準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完善法治化、便利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二是堅持平等公正、合作共赢,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世界經濟秩序。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促進國際經濟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發展。堅定支持多邊主義,積極參與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國際經貿規則體系,推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促進全球經濟進一步開放、交流、融合。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赢的旗幟,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赢的新型國際關系;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共同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支持開放、透明、包容、非歧視性的多邊貿易體制,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發展。三是堅持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搭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重要實踐平台,改善全球經濟文化發展模式。“一帶一路”建設順應了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潮流,契合了沿線國家發展合作的現實需求,得到國際社會積極響應。6年來,“一帶一路”建設,政策溝通範圍不斷拓展,設施聯通水平日益提升,經貿和投資合作不斷邁上新台階,資金融通能力持續增強,人文交流往來更加密切。到2019430日,全球已有131個國家、30個國際組織與中方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到2019年,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達成的279項具體成果,已經全部按計劃完成。20194月,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又達成283項務實成果。“一帶一路”正在建設成為一條帶動世界經濟發展的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綠色之路、創新之路、文明之路,已遠遠超出一國或單一經濟體範疇,被創造性地植入國際經濟“大循環”之中,成為改變全球發展模式和全球治理體系、推進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繁榮的重要途徑,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國際合作的大平台,為全球經濟增長開辟了更多空間,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了突出貢獻。四是倡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平台,努力向國際社會提供制度性公共産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自201512月成立以來,發揮自身多邊開發機構優勢,将自身戰略與各成員發展戰略以及“一帶一路”、歐盟歐亞互聯互通戰略等重大合作倡議對接,積極參與和支持多邊開發融資合作中心平台建設,積極參與二十國集團、東盟與中日韓、中亞區域經濟合作、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等相關全球和區域合作機制,參與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得到迅速發展。2018年,累計成員總數達到93個,項目貸款額33億多美元;到20197月,成員總數達到100個,貸款總額達到85億美元;覆蓋交通、能源、電信、城市發展等多個領域,并成功發行首筆美元全球債券。經過4年多的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已經成為專業、高效、廉潔的21世紀新型多邊開發銀行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平台。五是堅持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中國智慧,貢獻中國力量。由于曆史原因,長期以來,全球治理由少數發達國家主導,不能體現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訴求和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近年來,少數大國奉行孤立主義和保護主義,采取以鄰為壑的對外政策,全球治理體系和多邊機制受到沖擊,削弱了全球治理功效。一方面是全球性問題越來越多;另一方面是全球治理供給嚴重不足,造成“全球治理赤字”。對此,中國始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高舉多邊主義旗幟,維護聯合國權威和作用,充分發揮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币基金組織、世界銀行、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金磚國家、世界經濟論壇等全球和區域多邊平台的建設性作用,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發展中國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權力和話語權,為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供中國智慧,發揮大國作用,履行大國責任,體現大國擔當。面對全球“發展缺位”問題,中國堅持互利共赢、共同發展,着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打造各國共同發展平台,推動國際均衡、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積極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進程,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大量支持與幫助,累計向近1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4000多億元人民币援助,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為人類共同發展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針對近年來貿易投資自由化、移民、氣候變化與環境保護、國際運輸通道安全、全球互聯網治理、反恐等事關所有國家利益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等全球治理問題,中國積極倡導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安全的理念,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加強國際和地區合作,共同應對日益增多的非傳統安全威脅,消除全球“治理危機”,走出了一條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

中國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正在深刻改變着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态格局,對全球發展走向産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結語

習近平站在世界曆史的高度審視當今世界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和未來趨勢,創新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共同體理論,在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正确地回答了當今時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生态、發展的一系列根本性問題,為消除世界範圍内新的不平等和矛盾,為破解當今世界面臨的世紀性難題,為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和中國力量。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科學構想把馬克思主義“共同體”的理論從一種具有終極意義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轉變為一種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世界範圍内的偉大的社會實踐活動,推動了人類曆史的進步和人類社會的發展,對于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範希春,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輿情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中央宣傳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