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改革開放史(二)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記憶

      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2018年,40年過去了,這40年是中國飛速發展的40年。在這40年裡,我們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以及教育等等各方面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實現了從當初的“趕上時代”到現在的“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這場變革不僅使我們國家走向繁榮富強,也推動了世界前進的步伐。那麼在這個全民都在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的時候,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它的40年光輝曆程,這将有助于我們對改革開放有一個更加全面且深刻的了解,所以接下來給大家詳細解讀一下《巨變: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記憶》這本書,分别從代表性的農村城鎮變遷和各個領域的改革變遷這兩個部分,帶着大家一起來重溫改革開放40年來的“中國奇迹”,重溫一下這場由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汗水書寫的“壯麗史詩”。

第一部分:農村城鎮變遷記

開放高地篇

1978年的時候,中國剛剛經曆了殘酷的10年“文化大革命”,10年的“文革”使黨、國家和人民都遭受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挫折和損失。盡管在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了,但是這個時候我們的國家和人民依然貧苦、技術仍舊落後,此外,在經曆了“文革”後,中共還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執政危機和信任危機。在這個時候,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召開了,在這次大會後,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央領導集體開始了改革開放。

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首先選幾個沿海城市辦經濟特區,實行對外開放。1980年,深圳成為中國首個經濟特區,對于這第一個特區,國家讓他們包攬了許多方面的第一名,比如它們是第一個打破平均主義“大鍋飯”工資制度的、第一家由企業集團創辦的銀行等等,正是這種拓荒精神,使得深圳在經濟運行體制上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探索和創新,誕生了近千個“國内第一”。深圳的GDP1979年的1.97億元上升到2017年的2.24萬億元,已經和當初差距巨大的香港相當了。

正如書中引言中說的,“一座城市,高度濃縮一個時代精華;一個政黨,引領開辟一條康莊大道。如同施展了法術,在不到四十年的時間裡,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鎮到擁有2000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深圳奇迹般崛起于中國南方,綻放奪目光彩。”

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創建為進一步擴大開放積累了經驗,也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我國接着又建立了海南經濟特區,開放了14個港口城市,開放上海浦東新區等等。

40年來,中國開放大門越來越大,發展成就舉世矚目,開發區、保稅區、綜保區、加工區等“開放高地”拔地而起,不僅探索着本區域改革開放的路徑,更為其他地方的改革開放貢獻着經驗與動力。從一個到多個,從一枝獨秀到滿園春色,越來越多的“開放高地”湧現出來,至此,中國的對外開放出現了一個新的局面。

剛剛講述的是關于改革開放對外開放方面的,那接下來我們就分别來看看改革開放與農村和城市的羁絆,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與農村的羁絆吧。

鄉村變遷篇

衆所周知,改革開放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開始實施的一項對内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中國的對内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而農村的改革是從安徽開始的。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是全縣有名的“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産靠貸款”,每年秋收後幾乎家家外出讨飯。但是,就在40年前秋天的一個晚上,小崗村農民做出了一個膽大包天的決定,按下了18個手印,實行起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這次賭上一切的嘗試讓鳳陽縣小崗村嘗到了久違的豐收味道,同時也揭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而更為恰巧的是,就在這些村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在北平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在這個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嚴峻曆史關頭,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最高層的政治家和最底層的農民們,共同翻開了曆史新的一頁,安徽省小崗村從而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

1978年,小崗村率先發起的“大包幹”,解決了農民群衆“吃飽飯”的問題;2000年,安徽省挑起了全國唯一農村稅費改革試點省的重擔;2005年,安徽省在全省範圍内全面取消農業稅,為全國最終取消農業稅奠定了實踐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不斷推動農村改革向縱深入發展。以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為主線,鞏固發展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率先開展農村土地确權登記頒證,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加快推進農村“三變”改革。賦予農民長久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權,讓農民吃了“定心丸”。

40年來,安徽的農業、農村、農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當年的吃不飽到如今的吃不了,農業種植從原始的肩挑人扛到現在的機械種植化,住宅從破舊的泥土房子到二層小洋樓等等。除此之外,伴随着農業生産力的提升,糧食産量的提高,安徽省逐漸将農業發展的目光聚焦到了第二、三産業,着力推進三産融合,延伸産業鍊,提升價值鍊。近年來,安徽省實現了農産品精深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從無到有、快速發展。

40年來,安徽農村改革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取得了豐碩成果,40年風雨兼程,安徽人在前進中不斷奮進。現在的安徽人仍然激情滿滿、鬥志昂揚,改革開放再出發,奮進永遠在路上。

在徹底改變中國命運的改革開放的40年曆程中,有兩個“村”彪炳史冊,一個是安徽的小崗村,開啟了農村改革的先河,另一個就是北京中關村,吹響了科技創新的号角。那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中關村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

城鎮變遷篇

40年前的中國,剛剛從“文革”浩劫走出來,冰雪未消,荊棘叢生,但是在這個叫做中關村的土地上,卻悄然上演着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雄劇,一個個威武雄壯的英雄閃亮登場,譜寫了“中國矽谷”跌宕起伏、高潮疊起的發展故事。

1984年初,鄧小平南方視察,吹皺一池春水,人們改革創新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中關村一批又一批科技人員沖破桎梏,下海弄潮,中關村“電子一條街”很快就聲名鵲起。在這批人中,最有名的弄潮兒要數陳春先,在三次訪美之後,陳春先就萌生了在中關村建立“中國矽谷”的念頭,幾經磨練,以陳春先為核心的中關村第一家真正意義的民營科技企業誕生了。

然而改革之路筚路藍縷,它是一條創新之路,不是單靠幾個創業者、幾家高科技企業就能夠順利開拓完成的,所以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從北京市委、市政府,到海澱區委、區政府,都在跟着中關村一起不斷探索、推進創新。例如90年代初,“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正在争論不休,别的企業都大受影響,然而就在那段日子裡,中關村的新技術企業卻一直在增加,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中關村所在的北京市及海澱區政府,在這個過程中,為呵護這個來之不易的“中國矽谷”,充當了遮風避雨的關鍵角色。

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過程中,中關村各級政府和司法機構不斷破舊立新,在體制與機制方面,為創新型國家的制度建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中關村勇敢地承擔起了深化體制改革、探索“先行先試”經驗的重大曆史使命。

改革開放風雷激蕩四十年來,中關村應時而動,開拓進取,一步步成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引領者。

伴随着40年來的改革開放,我們如今的農村和城鎮已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了,國家也越來越繁榮富強了。那接下來我們就詳細地看看國家如今在各個領域所經曆的飛躍發展。

第二部分:各個領域的改革變遷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将其分成了六個篇章,分别從經濟、科技、工程、社會民生、文化和生态文明六個方面給大家詳細介紹了祖國這40年的卓越成就。那麼我們首先來看第一個

經濟改革篇

40年改革開放,中國不僅發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40年來,中國人民敞開胸懷、擁抱世界,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198倍,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增長超過147倍,累計吸引外資超過2萬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最大的旅遊市場、130多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

改革開放,打開國門搞建設,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改變了中國,也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産黨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主動參與全球産業體系和經濟體系的分工合作,不斷推動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帶領中國人民幹出了曆史性成就,比如中國國内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約9.5%,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彙儲備國等,這都是中國的發展成就,也是世界性的發展成果。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增長提供了持續強大的推動力。中國同一大批國家的聯動發展,使全球經濟發展更加平衡。40年來,中國市場成為各國企業利潤增長的重要源泉。2013年至2017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超過美國、歐元區和日本貢獻率的總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打開國門搞建設,是中國總結世界發展規律、探索中國發展道路的經驗總結。中國的改革既是堅持立足國情、放眼世界的開放,也是在傳承中借鑒、在借鑒中創新的開放。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基本政策。今天的世界是個相互融合的地球村,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影響。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中國改革開放是主動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堅持對外開放,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成果的曆史過程。接下來是第二個篇章

科技創新篇

 “長征”系列運載火箭290次發射,運載火箭形成系列譜系,進入空間能力大幅提升;東方紅系列衛星平台遨遊星瀚,“神舟”“嫦娥”逐夢航天等一個個響當當的“大國重器”,無疑是我國航天事業多年建設取得的國家名片。改革開放40年來,航天科技集團加速發展,正朝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航天企業集團的目标不斷努力。

19781月,我國成功發射了第四顆返回式衛星,同年318日,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舉行。這次會上,“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院士做了題為“關于人造衛星的成就及展望”的發言,詳細介紹了我國返回式衛星的研制經驗。伴随着改革開放的春天,中國航天吹響了進軍宇宙的号角。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院長張洪太介紹,從第一顆衛星成功升空,到2010年完成第100顆衛星發射,五院曆時42年;再到2016年完成第200顆衛星發射,僅用了6年。随着覆蓋各領域航天器的綜合研制能力不斷增強,五院航天器的可靠性、安全性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已成功進入國際宇航企業第一梯隊。

20181029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号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法海洋衛星,這也是中法兩國合作研制的首顆衛星。潮湧天地間,中法海洋衛星的成功發射隻是中國航天發展的一個縮影。乘着改革開放的東風,中國航天40年來不斷标注“新高度”,始終将目光投向世界,打造了長征火箭這一世界知名品牌。

 “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嫦娥”系列探月衛星等無數中國航天發展史上裡程碑式的成果均靜靜陳列于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展廳内,接受着無數後來者的緻意。它們從這裡出發,并将不斷激發創造新的輝煌。接下來是第三個篇章

圓夢工程篇

說到圓夢,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國家黨和人民披荊斬棘、砥砺奮進,在很多方面都實現了飛躍發展,也實現了很多當初的夢想,40年來,我們到底圓了什麼夢?一座連接香港、珠海與澳門的跨海大橋将為我們打開一扇觀察中國圓夢工程方面巨變的最好窗口。

20181023日,一個平常的一天,卻上演着一場令世界都為之矚目的大戲,因為在這一天,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儀式在廣東珠海舉行了,這座大橋是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裡程碑之作,該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被英媒《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港珠澳大橋全長49.968公裡,于20091215日動工,2018523日完工,20181024日上午9時通車。尚未計算事前考察、大橋設計及工程策劃等前期工作時間,單單是從動工到完成,就花費了将近九年的時間。在這跨越三地、曆時九年的巨大工程背後,傾注的是無數建築師們的心血,他們殚精竭慮,辛勤工作,遇到問題努力克服,從不放棄。除此之外,也少不了國家的大力支持,正因着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使我國有更多的資金、更先進的技術以及更高端的工具去支持圓夢,畢竟如果想圓夢,靠别的國家幫助是不可能的,就如同在建設港珠澳大橋時我們國家的沉管隧道技術不是很完善,而荷蘭在這一領域還是很厲害的,我國就派人前去取經,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荷蘭竟然獅子大開口問我們要十五億美元,而且還

講價,後來我國建築師們夜以繼日、殚精竭慮,最後攻克下了這門技術。這讓我們國家深刻地明白了隻有自己強大了才能圓自己的夢,自己的夢想隻有靠自己實現,别人是不會幫你的,自此我國繼續努力深入改革開放,努力圓夢。接下來是第四篇章。

社會民生篇

1978年改革開放到現在,40年過去了,這40年是中國飛速發展的40年,也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以及軍事快速發展的40年,除此之外,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在奮起直追。習近平主席1218日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說道:“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如今我國的教育事業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3.8%。”這個數字讓我們能夠清晰的看出來我國如今教育事業的現狀很好。在中國教育發展的40年裡,1977年後恢複了由于“文化大革命”中斷十年的高考,1986年,我國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專業,使其達到世界一流大學的水平,這也就是我們後來稱的985211工程,1999年,擴大高校招生規模,2001年,允許25周歲以上公民參加高考的新政策出台了,2002年,又新出了一個政策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2015年,調整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和城市義務教育獎補政策,建立統一的中央和地方分項目、按比例擔當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從沒學上到九年義務教育,再到免費讀,從擠獨木橋到大衆化教育,這都是中國教育發展的成果,也是改革開放的一部分成果。對于全面普及教育,我國始終努力堅持奮鬥着,對于那些偏遠地區,國家會投入大量資金以及師資力量,還會給他們供給食物,以便給那些孩子補充營養,而且學校的環境和條件也好了許多,除此之外,國家還會對那些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同學每學期進行資助,以幫助他們完成學業,可以說,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其他國家都是辦不到的,然而我們國家卻做到了,且一直不停歇的緻力于做到更好。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确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開啟了以改革促發展、以開放促改革的偉大曆史征程,不斷豐富完善黨的教育方針,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使得教育事業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培養出了一大批高素質人才。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接下來是第五個篇章。

文化休閑篇

自古以來,中國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了解了中國服飾的變遷曆程,也就窺見了中國曆史、文化和社會的恢弘沿革。如今正值改革開放四十年的關鍵節點,當我們拿“服裝”為載體以小見大,用今天的時尚理念來緻敬潮流,體現四十年來的時光流轉和奮鬥征程,必然是一件很有情懷的事兒。

616日晚,首檔全球時尚文化競技節目《時尚大師》在央視财經頻道迎來收官。盛典之夜,四位年輕的中國設計師攜“改革開放四十年”主題作品亮相,他們細膩的個人情愫诠釋宏觀的時代縮影,風雨兼程的40年光陰,仿佛随着衣角一同搖曳生姿起來。

1984年,許海峰在洛杉矶拿下新中國曆史上第一塊奧運金牌,他身穿紅色梅花運動服上台領獎,就此翻開中國奧運的新一頁,運動裝也成為那個年代的超級爆款。它其實和今天我們流行的側邊帶杠運動褲異曲同工,穿上身即便不運動,也氣宇軒昂、活力四射。

上世紀80年代後期,伴随中國走向世界,寬肩西服成為時髦的象征。這種犀利而霸氣的造型,今天也重返時尚視野,讓年輕一代體驗了一把爸媽們擁有過的時尚。

到了上世紀90年代,漫畫在少男少女中流行開來,襯衫裙成為寵兒,它兼具了連衣裙的妩媚和襯衫的幹練,哪怕是看似單調的白和黑,也能穿出時尚味道。1993年的戛納紅毯上,28歲的鞏俐以一件白襯衫驚豔全場,用獨具韻味的東方美震撼了世界,堪稱女神級别的典範。

1985年,電影《紅衣少女》轟動一時。一夜之間,幾乎所有中國女孩都期待能有一條紅色的裙子。除了紅裙子之外,喇叭褲、亮片蝙蝠衫、霹靂手套等也都是那個時期廣為追崇的時尚标志。

到了九十年代至2000年前後,我們國家的服飾就開始與世界接軌了,款式層出不窮,比如“高腰V字”、高腰褲、包臀的健美褲等等,其實對于90年代的時尚,那時期香港的女星們完全可以代表,盛世美顔且穿着時尚前衛。

到了二十世紀了,大家就都開始追求獨一無二了,隻想凸顯個人魅力,通過品牌穿出品位和檔次,而少男少女們則是一個字,酷。

 “衣”者,反映時代的風貌,體現國家的氣質,折射國民的審美,也代表了普羅大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它恰恰也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指标之一,是時代變遷最為直觀的注腳。真正的“高級感”,也不在于昂貴的價格和繁瑣的工藝,而一定是通過一針一線承載了人生和靈魂,如果一件衣服涉及到了這個國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久曆史,那麼它就注定不凡。

改革開放又一個新的十年,中國時尚又掀開怎樣的全新篇章?千千萬萬個你、我、他,就是那最生動的譜寫者。接下來就是最後一個篇章

生态文明篇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生态環境保護事業激流勇進、開拓創新,取得了曆史性的成就。我國持續加大生态環境保護力度,不斷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從而使得生态環境保護事業穩步發展。

在法律法規方面,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共制定環保法律13部,資源保護與管理法律20餘部,生态環保行政法規30餘部,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覆蓋大氣、水、土壤、核安全等主要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共制修訂法律8部,而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也在2015年開就始實施了,這使得我們國家在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方面效果顯著。除此之外,我們國家還開展了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實現31個省、區、市的全覆蓋,成為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落實生态環境保護責任的硬招實招。

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方面,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環境保護行政機構曆經五次重大跨越,從1984年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設立環境保護局,到1988年成立國務院直屬的國家環境保護局,再到1998年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一直到2008年成立環境保護部,環境保護職能不斷加強。2018年國務院組建生态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态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生态環境保護機構隊伍建設持續加強,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等改革舉措加快推進。生态環境保護投入持續加大,“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資達4.17萬億元,較“十一五”期間增長92.8%,有力支撐了生态環境治理能力建設。

2016年聯合國環境署發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中國生态文明戰略與行動》報告,我國生态環境保護實踐為全球生态環境治理提供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探索開展生态環境保護的曆史實踐中積累了具有長遠指導性的寶貴經驗,必須長期堅持、不斷創新。

第三部分:

通過這本《巨變:改革開放40年中國記憶》讓我們回顧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輝煌曆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4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關鍵一招。這本書也通過揭示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發展進步,讓大家深切地體會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獲得感、産生的強烈認同感,也有力地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