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何以深刻改變中國
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既需要理論闡釋和邏輯論證,更依賴曆史解答和實踐檢驗。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被中國的先進分子所選擇的百年曆程中,我們探求奧秘、尋找答案,不難發現:馬克思主義自身科學與品質優秀,是前提;中國共産黨正确對待并科學運用,是根本;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提供實踐舞台,是關鍵。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由可能到現實,内蘊着中華民族近百年發展的曆史辯證法,聯結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輝未來。
思想喻花,實踐謂火。以馬克思主義“思想之花”點燃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之火”的盛大奇觀,在近百年中華大地上輝煌上演,構成人類發展史上精彩奪目的篇章。這一由五四運動發端、貫通中國百年曆程的盛大奇觀,内蘊着社會變革的曆史必然性,展現出實踐推進的強大穿透力,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的命運和中華民族的面貌,有力诠釋了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
科學理論品質及改造世界的旨趣,适時傳入中國并被中國的先進分子所選擇,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有着堅實基礎
19世紀40年代,兩件事情的發生具有重要标識意義。一是在東方古老中國大地上,鴉片戰争的炮聲徹底擊碎了“大清帝國”的安甯和“天朝上國”的美夢,中華民族由此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開啟了近代以來艱苦卓絕的鬥争曆程;另是在西歐資本主義工業化背景下,孕育誕生出一個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揚棄傳統思維和既有觀念、進而影響并改變世界曆史進程的偉大思想,這就是以唯物史觀為發端并奠定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此後近80年間,中華民族為救亡圖存而前赴後繼奮起抗争,走過一段充盈着血與淚、貫通着生與死、裹挾着悲與喜的難忘歲月,而馬克思主義也在與各種思潮的鬥争中從小到大、由弱至強,經曆了由理念到行動、從知識界走到工人中間、從西歐故土走向世界的發展曆程。讓人難以預料的是,兩個遠隔萬裡、看似無所關聯的曆史性事件,在延展推進到20世紀20年代前後,卻實質性地相遇了。依然艱難前行并孜孜探求道路的中華民族,與代表先進理念并具有思想引領作用的馬克思主義,一旦在那個特殊時間和空間相遇,立刻就生發出意想不到的效應。實踐接納思想并得到思想引領,思想指導實踐并得到實踐檢驗,由此奏響起一曲恢宏的時代強音。
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跋山涉水、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它有怎樣的曆史穿透力和空間适應性?為什麼馬克思主義在衆多社會改造學說中脫穎而出,能夠在中華大地上紮下根來?究其原因:一是馬克思主義自身科學、優秀,涵納巨大的思想力量,既能統攬并解決所處時代的社會問題,又具有跨越國度、超越時空的理論魅力與價值;二是深陷苦難又渴盼獨立與幸福的中華民族,苦苦尋覓救國道路和救民良方,亟需科學理論的啟迪引領,亟需具有統攝力的思想來凝聚人心并指引方向。
從馬克思主義自身來看,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立于人類思維制高點上的科學創造。它汲取前人已有的思想成果,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揭秘社會生活基本事實,探尋并揭示社會發展的内在本質與必然聯系,在曆史與邏輯、運行與結構、現實與未來的聯結統一中,創造性地呈現出人類社會由低到高、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由隐到顯、社會形态由資本主義必然向社會主義過渡并最終走向共産主義的完整而清晰的發展圖景和演化路徑,以本質聯系和規律引導的實踐力量、概念判斷推理和分析綜合的邏輯力量,為無産階級前途、資本主義命運、人類社會發展指明了方向、昭示出未來。尤為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是訴諸行動并志在改變和創造的實踐哲學,它将“改造世界”的抱負與追求鮮明地寫在自己的理論旗幟上。在馬克思看來,“以往的一切哲學都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造世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産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從中國當時狀況來看,毋庸置疑,五四運動時期的中國依然徘徊在十字路口。鴉片戰争之後,中國面對向何處去、走什麼道路、怎樣救亡自強的時代課題和嚴峻考驗,雖經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上下求索、抛頭顱灑熱血,但中華民族卻長時期未能擺脫災難深重、被動挨打的局面。太平天國農民革命歸于失敗,洋務運動在甲午戰争中敗北,維新變法僅存百日就慘遭鎮壓;辛亥革命雖然推翻帝制并建立民國,但最終仍未能避免封建複辟和軍閥混戰之結局。在實踐層面,曆次鬥争失敗的事實表明,舊式農民起義和封建統治階級的自強,不能解決中國救亡圖存的問題;資産階級改良派或革命派的努力,難以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封建主義的回頭路已走不通,資本主義道路也難走成。在理論層面,從洋務運動到新文化運動,西方哲學社會科學逐漸被翻譯介紹過來,促進國人開始用現代社會科學方法來思考研究問題;許多團體和派别宣揚或嘗試過各種主義和思潮,如改良主義、自由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或先或後,或長或短,也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沒能解決中國走向何方的前途與命運問題。
正是在此種背景和條件下,憑借俄國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響,憑借五四運動的需要與推動,馬克思主義由最初傳入中國的諸多思想學說之一,迅即脫穎而出,引發廣大先進知識分子的關注。而背負着人民期待和民族希望的中國共産黨,則以馬克思主義為思想指導,明确将馬克思主義奉為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中國共産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钊,僅在十月革命之後到五四運動時期兩年時間内,就連續撰寫發表數十篇介紹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的勞苦大衆立場和階級分析方法,馬克思主義反抗剝削壓迫的鬥争精神和追求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對于渴求民族獨立與解放的中國人民,對于以推翻“三座大山”、拯救民族危難為己任的中國共産黨,可謂是高遠的視域與全新的境界,必然引發強烈共鳴和精神震撼。這樣具有震撼力和感召力的思想理論,數十年尋覓而不得,迷茫掙紮中見曙光。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猶如壯麗的日出,照亮了人類探索曆史規律和尋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如此來看,馬克思主義在20世紀20年代前後,以一種嶄新的姿态降臨到中華大地,絕非偶然。偶然之中有必然,恰如馬克思所說:“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規律支配的。”經十月革命驗證并顯現威力的馬克思主義,給中華民族帶來了莫大的希望。“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取決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一個國家實行什麼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曆史性課題”。馬克思主義适時傳入中國并與先進政黨結緣,預示着古老民族踏上了希望之路,開啟了新的曆史征程。馬克思主義站在了“深刻改變中國”的曆史起點上。
中國共産黨正确對待并科學運用,持續深化與革命、建設、改革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成為現實
思想的威力是巨大的,但思想畢竟不能直接作用于現實。馬克思主義對解決中國問題是否管用,能否承擔起改變中國的使命,必然要面對諸多問題與挑戰。其中,既有客觀方面的制約因素,也取決于主體的态度與主觀上的努力。
馬克思主義發揮作用的現實困難在于,一是形成于西歐經濟社會條件下的理論學說,猶如一顆種子或幼苗,一旦種植或嫁接到有着較大差别的東方土壤,會不會水土不服,成長受阻;二是綿延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有着獨特的風格和特征,具有強大的韌性與同化能力,馬克思主義初來乍到,它們能否相處以及怎樣相處;三是中國人對馬克思主義還很陌生,中國共産黨内部真正了解的人也還在少數,用以指導社會變革和革命鬥争能否運用得當,其價值實現會不會受到損傷。困難及擔憂遠不止這些,種種情況表明:馬克思主義改變中國所具備的可能性,在中國這個異常複雜的東方大國及其社會現實面前,還十分脆弱,還相當稚嫩。馬克思主義要取得成功,關鍵在于使用這一思想武器的政治團體和社會力量,在于用來武裝自己并奉為指導、深得人民擁護與信賴的先進政黨。
中國共産黨無所畏懼地挑起了這副重任。依賴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産黨在思想上有了科學指引,在行動中有了正确方向;依靠中國共産黨,馬克思主義有了能夠紮根中國的組織土壤,有了可以改變中國的主體力量。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産黨傾注熱情與智慧,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集聚共識與創造,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際相結合;堅守責任與使命,不斷提升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曆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命運之間,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社會主義現實之間,中國共産黨傾力聯結貫通起來,在二者之間架設起一條通達橋梁,為馬克思主義紮根中國、發揮作用以至深刻改變中國,堅持不懈地創設環境、創造條件、創新機制,始終如一地積聚力量、推動實踐、促進成長。
一是正确理解,樹立起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态度。對馬克思主義,我們起初知之不多、了解甚少,尤需加強學習、認真領會,尤需把握精神實質、掌握立場觀點方法。恩格斯強調:“社會主義自從成為科學以來,就要求人們把它當作科學來對待。”把馬克思主義當作科學來對待,是以正确理解為前提,隻有正确理解和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才能發揮作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才有必要條件與可靠保障。一切遠離馬克思主義本質要求的做法,都是馬克思主義的大敵。在我們黨的曆史上,王明等人動不動“拿本本來”,以“本本”上的“條條”裁剪活生生的現實,教條主義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結果招緻中國革命一度失利。中國共産黨在推動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過程中,曆來高度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真學習、準确理解與堅定信仰,堅決同一切背離馬克思主義本質要求、貶損傷害其聲譽和作用的言行進行鬥争,堅決反對并清除教條主義、實用主義、經驗主義、修正主義及其種種變異,有力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華大地上的迅速傳播及不斷增強的廣泛影響。
二是靈活運用,讓馬克思主義紮根于中國具體實際。正确理解必然走向靈活運用,靈活運用是正确理解的延伸。空喊對馬克思主義敬仰的口号,不去也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這不是馬克思主義本意所在。應用馬克思主義,就要聯系中國國情和具體實際、聯系中國曆史和文化傳統、聯系中國客觀條件和現實任務,這種聯系必須是靈活地而不是刻闆地、辯證地而不是教條地、具體地而不是抽象地,在緊密聯系中走向實踐領域、走入應用過程、走進問題解決之中。如在武裝奪取政權、推動社會變革的方式與道路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立足于西歐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際,主張在工人聚集的中心城市進行反抗鬥争,俄國十月革命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以城市武裝暴動的方式取得了勝利,是不是中國也必須這麼做呢?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沒有受限于已有的論述和實例,而是具體分析中國小農經濟如汪洋大海、城市工人力量相對薄弱的情況,從中國革命的基本特點和發展規律出發,探索實行并成功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這就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靈活運用、創造性運用。
三是科學踐行,使馬克思主義始終伴随時代前進。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哲學,強調實踐對于認識的優先地位和決定作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最根本的,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基本理論、基本方法運用到實踐當中,讓理論自身得到檢驗的同時也推動實踐深化發展。中國共産黨科學踐行馬克思主義,探索解決中國問題的辦法與途徑,促進馬克思主義從理論層面進展到實踐層面,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沿着正确道路向前發展。我國從擺脫經濟近于崩潰及動亂動蕩局面起步,僅僅在40年時間裡,就推動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推動我國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使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明前景。科學踐行馬克思主義所産生的巨大效應,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中得到充分彰顯。
四是創新發展,讓馬克思主義理論永葆青春活力。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産物,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能夠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是因為“不斷探索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中國共産黨深谙此中道理,從接觸馬克思主義那一天起,就未敢絲毫懈怠,未存坐享其成之心,始終緻力于堅持與創新的結合、繼承與發展的統一,緻力于總結實踐經驗、集聚人民智慧、提煉升華認識,不斷以新的認識成果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從馬克思主義出發,我們黨的思想進程沿着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進路,由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成内在統一、一脈相承的創新成果體系,使馬克思主義血脈得以延續深化,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廈更加巍峨壯觀。
以對馬克思主義的正确理解、靈活運用、科學踐行與創新發展,在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實際相結合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由可能逐漸成為現實,實現了理論指導實踐的巨大成功。我們黨開辟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革命道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是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的重要标志性成果。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中國共産黨帶領億萬人民讓古老中國改天換地,這是中華民族近百年曆史發展所得出的基本結論。
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的實踐進程,内蘊着中華民族近百年發展的曆史辯證法,聯結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輝未來
一種理論影響一個民族的發展、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最為典型、最具代表性。在近百年曆史發展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了呈現思想威力的最适宜場所,中華民族從馬克思主義那裡獲得了最先進最科學的思想引領。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攜手創造了載入史冊的奇迹。而這一切,幸于先進政黨的擔當與追求,緣于人民群衆的期盼與覺醒。依靠中國共産黨的運籌帷幄與戰略統領,依賴人民群衆的創新實踐與傾力支持,馬克思主義登上了宏闊而嶄新的舞台,呈現出特有的魅力與精彩;中華民族在悲怆迷茫中找到前進的方向,在艱難探索中踏上正确的道路。
在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的實踐進程中,内蘊着中華民族近百年發展的曆史辯證法,凝結為主體選擇與客觀必然的統一、可能趨向與現實呈現的統一、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量變積累與質變躍升的統一、發展階段性與發展連續性的統一。這一系列辯證統一,連同理論與實踐、理念與行為、政黨與民族、人民與國家、目标與道路的内在聯系,構成中華民族近百年發展曆史辯證法的豐富内容。概而言之,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主體的自覺選擇與目标追求。人類社會發展的主體是人,是在社會曆史舞台上活動着的有意識、有追求的人(或人的群體)。“曆史不過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主體的意志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曆史前進的方向。近百年中華民族發生的曆史性變化,以一代代中華優秀兒女頑強拼搏、英勇奉獻為代價,融入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發奮圖強、實現複興的群體意志,是中國共産黨帶領億萬人民矢志不渝探索、堅韌不拔奮鬥的結果。二是客觀進程的内在規律與必然趨向。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創造。“曆史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産和再生産”。彙入了人的意志與活動的曆史發展,自有其客觀軌迹和現實脈絡。一個民族走什麼道路、選擇哪一種社會制度和體制模式去發展自己,主要取決于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生産力發展水平、經濟基礎、階級階層構成,以及曆史文化特征、社會綜合背景、内外聯系交流等。我們曆經艱難探索,走上追求社會主義前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漫長征程,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中華民族的百年變遷,遵循着社會發展的内在規律和本質要求,呈現為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的曆史辯證法,還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雙向互動過程中得以呈現。一方面,是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另一方面,是中國的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和後來人,中國共産黨人面對時代發展帶來的新問題和提出的新挑戰,沒有苛求馬克思恩格斯為解決他們去世之後産生的問題預留錦囊妙計,沒有躺在已有的理論成果上以不變應萬變,而是勇敢面對、探尋解決途徑,在實踐中推動理論創新。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既堅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更結合新的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論創造,成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思想寶庫中的輝煌篇章。
從五四運動、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産黨誕生啟航,到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華民族整整走過一個世紀的曆程。回望過去,我們深為慶幸、深感自豪、深受鼓舞。眺望未來,我們滿懷信心、滿懷期待、滿懷憧憬,底氣來自于:馬克思主義依然是我們的指導思想,而且更加豐富了,已彙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系列創新成果,更加貼近與符合中國實際與未來發展宏偉藍圖;中國共産黨依然是我們的主心骨和堅強領導核心,而且經過革命性鍛造和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有了顯著增強,自身更加堅強有力;我們依然堅定地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這條道路淵源深厚并曆經檢驗,被實踐确證為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當代中國及未來中國奔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康莊大道。“戰鬥正未有窮期”。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中國并未結束,而是正在進行、仍将持續,它從荊棘叢生的曆史深處走來,正闊步走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輝未來。
(作者:商志曉山東師範大學黨委書記、教授)